close
Blogtrottr
T客邦
T客邦 - 全站文章 
Price starts from $55

Get 20% discount this month using summer20code!
From our sponsors
SoC革命,Intel Bay Trail與AMD Beema:PC小型化潮流,效能要強電力更要省
Jun 24th 2014, 01:00, by tandee

9eb2fa2c8336070f0d1514d87788f49f打從行動裝置出現後,SoC這名詞就大幅出現在人們眼前。然而SoC到底是什麼?說穿了也不是個新的概念或是想法,甚至早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不自知罷了。除了ARM架構的SoC之外,x86陣營的老大哥們AMDIntel也在準備讓SoC進入零售領域,但SoC設計到底有什麼魅力與價值?看下去就知道。

SoC即為系統單晶片

SoC的全名為System On a Chip,中文稱為系統單晶片。在我們熟知的PC當中,除了CPU之外還會有北橋(North Bridge)晶片與南橋(South Bridge)晶片,後來北橋晶片負責的記憶體溝通功能被CPU取代。因而現在主流的x86主機板上,只看得到南橋看不到北橋。

但系統整合的步伐不會這樣就停止,Intel與AMD的最終目的會讓CPU整合主機板上多數晶片的功能。現在AMD的Kabini搭配的AM1主機板上,就只有CPU插槽而不見南北橋晶片。這類Kabini的CPU即為SoC也就是系統單晶片,光靠1顆CPU就能搞定所有的運算與I/O。

優點是精簡、微型化

單晶片有些什麼好處?顯而易見的就是微型化。傳統電腦為了配置CPU、南北橋等晶片,需要不小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電路板)空間。SoC只需要單晶片的安裝空間,甚至有些SoC還不需要主動散熱器,更能節省PC內的運用空間。節省下來的空間,不僅能讓裝置更迷你,也能讓節省下來的空間安裝更多的元件,增加裝置的額外功能。

其實這類SoC產品早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像是部分購票機、點餐機等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都是這類設計。或是所謂智慧電視、NAS等也都是SoC的設計架構,這類SoC亦稱為NPU(Network Processing Unit,網路處理器)、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器)。

以往這類低功耗、單晶片產品曾被玩家嫌到不行,不僅效能與行動版甚至桌上型落差極為明顯,功耗不見得有多麼出色,更重要的是價位不會特別便宜,除非有特殊用途否則鮮少有人會選擇效能較差的SoC產品。但時代在變,技術持續演進,當年的醜小鴨或許就是明天的天鵝,SoC設計有這麼不堪嗎?這倒不見得。

超低功耗x86正流行

雖然SoC架構的產品隨處可見,但遺憾地幾乎都是ARM的天下。x86在這場戰爭當中太晚進入市場,加上早期x86架構的產品功耗等規格不符預期,即便擁有較高的效能,仍不敵大量平價且低工耗的ARM產品。而x86的2大龍頭AMD與Intel前幾年早已計畫進入行動裝置等市場,但卡在廠商、技術等關鍵因素,至今仍未讓世人熟知。

台灣市場方面,至今Intel才透過華碩的Zenfone等產品大舉進軍行動市場。至於AMD雖早已曝光開發代號為Kabini與Temash的APU,但直到最近隨著AM1腳位的主機板才廣為人知。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AMD與Intel雙方近年的SoC與行動市場發展,再來看實際產品的效能表現。

關鍵字:APU

APU是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也就是加速處理器,是AMD使用的CPU品牌,有E與A系列。APU歷經多代的變革,共有Llano、Ontario、Zacate、Trinity、Richland、Kabini、Temash、Kaveri以及剛解禁的Beema與Mullins。

AMD歷史從Brazos說起

AMD旗下2大產品線,其一是CPU,其二則是GPU。CPU產品線中又可分為桌上型與行動版CPU,而從2011年之後,行動版CPU正式分割為Mainstream Notebook與ULP Notebook/Tablet(ULP:Ultra Low Power)產品線。前者是大眾常見的標準筆電,後者則是以Brazos平台為首的低功耗筆電與平板。

若要說AMD在SoC的發展,那得從剛剛提到的Brazos平台開始說起,Brazos平台是該產品線首個系列,發表時間為2011年,但並非採用SoC架構仍保有南橋晶片。Brazos平台轄下有40nm製程的Ontario(C系列)與Zacate(E系列),前者為TDP為9W的超低功耗APU,用於Netbook或小型PC上。後者則是我們熟知的E系列APU,TPD為18W,用於主流平台、AIO(All in One PC)或是低功耗筆電上。

Brazos平台採用的GPU是Radeon HD 6310、HD 6250,相信部分讀者在媒體上看過搭載E系列Zacate的主流筆電或小筆電,或許也想要弄台GPU效能較佳的輕薄筆電,不過台灣市面上的能見度相對於國外較低,也是AMD比較可惜的地方。

橘色的是主流筆電CPU的功耗,而紅色則是低電壓筆電與平板CPU的功耗。電力效率一直是Intel與AMD近年宣傳的重點,而這類SoC產品大多也不負眾望,在號電量方面遠低於目前主流平台。

些微更新的Brazos 2.0

相較於老大哥或小老弟,2012年AMD發表的Brazos 2.0氣勢就有點弱,沒有響亮的名稱加持,效能方面功耗降低、搭配新的HD 7000系列GPU、支援Steady Video與Quick Stream,最重要是並加入2個USB 3.0。Brazos 2.0平台當年與初代Brazos高低搭配,高階由Brazos 2.0負責,入門則是Brazos且依然有C與E系列,並有如Z-01這類最入門的產品。假想敵依然是Intel的入門系列,像是Pentium、Celeron、Atom還有Atom Z系列。不過Brazos 2.0畢竟是過渡產品,到了2013年就立刻交棒給Kabini與Temash。

4個第一的Kabini世代

落後了7年終於追上Intel,我想絕大多數AMD玩家都會有這樣的感慨。Kabini與Temash在AMD歷史上肯定是重要的里程碑,首先Kabini與Temash首度使用28nm製程、首次使用Jaguar架構、首度搭載GCN架構GPU、首款業界x86架構SoC。這麼多個里程碑,似乎讓人看到AMD當年的風光。不過領先的光環持續時間並不長,才約半個月Intel就拿出同樣是SoC設計架構的Core i5-4200U、Core i7-4500U等CPU,反將AMD一軍,但Kabini與Temash這麼不堪嗎?也並沒有這麼簡單。

從Kabini與Temash開始,APU產品線除了桌上型與行動版外,行動版更區分成主流筆電、輕薄筆電用的Kabini,以及Temash代表的行動裝置產品線。Kabini當年甚至是現在,定位大多是主流筆電與小型PC、AIO等產品,甚至是各類變型產品上,CPU與GPU效能具備一定的水準。

然而Temash效能略遜於Kabini,最初假想敵是Core i3到Pentium之間的空檔,畢竟Atom最初的效能並不算好,瞄準Intel的軟肋的確有其意義。加上Temash搭載的是HD 8000系列GPU,相較於同級Intel產品搭載的GPU,還是有相當的殺傷力。但產品賣不賣得動,靠的不僅是本身的好壞,更要靠行銷與通路配合。Kabini與Temash產品雖然讓人好奇,但台灣的市場能見度真的不高,自然也就說不上產品熱不熱這件事。

關鍵字:南北橋

北橋與南橋晶片皆為主機板晶片組,北橋大多負責CPU、記憶體、AGP、PCI-E與南橋之間訊號的傳遞。南橋則整合多數周邊介面,像是SATA、USB、網路、音效等。從FM1與LGA 1156時代之後,CPU已經整合北橋的功能,並把傳統南橋晶片改名,Intel稱為PCH((Platform Controller Hub),AMD則是命名為FCH(Fusion Controller Hub),但功能沒有太大的改變。

內建Cortex-A5的Beema與Mullins

AMD在SoC領域當中,目前最新進度是4月29日剛解禁的Beema與Mullins系列,將分別取代Kabini與Temash的位子。這次新平台除了規格提升外,CPU從Jaguar架構改為Puma+架構,GPU同樣使用GCN架構的產品,確切型號仍未公佈,僅了解有Radeon R2、R3、R4、R6產品線。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Beema與Mullins的晶片封裝中,除了CPU、GPU等核心架構外,外加了PSP(Platform Security Processor,平台安全處理器),它是個採用Cortex-A5架構的內建核心。等於是在x86為主的核心架構封裝中,內嵌了1顆ARM架構的CPU用於安全管理,也就是ARM所謂的TrustZone技術。

ARM與x86混合而生

AMD在Beema與Mullins的嘗試相當大膽,在傳統x86架構的晶片當中,同時封裝了用於安全管理的ARM架構的Cortex-A5。該設計主要是為了藉助於ARM在安全管理上的優勢,藉此對抗Intel的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等安全技術。

SoC設計必然整合了大量的電子原件,Beema與Mullins內使用Puma+核心,且內嵌了PSP(Platform Security Processor,平台安全處理器)。從設計圖中,不難看出這幾乎就是原先CPU加上主機板的輸出組合,像是PCI-E、USB、SATA等全都具備。

Mullins核心架構

Mullins是實體四核心SoC,其中黃色部分即為用於安全管理的Cortex-A5。核心封裝當中,佔據面積最大的仍是GPU,接著才是FCH與CPU。根據AMD的說法,內部VCE單元與Display距離較近,能減少訊號傳遞的延遲,對於無線或有線影像輸出都有效果。

新款SoC上的GPU並無太大的更動,主要是藉由時脈提升達到效能精進的目的,預計會搭配Radeon R2、R3、R4、R6產品線。

雙模式的TrustZone

TrustZone技術歷史已久,簡單來說TrustZone有2個工作模式,其一為正常模式ARM稱其為Normal World,也就是Rich Execution Environment(REE)。另一個則是安全模式的Secure World,並稱為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TEE)。這2個模式都是整合於同個CPU當中,也就是剛剛說過的AMD內嵌的PSP晶片Cortex-A5。

聽起來REE與TEE環境,好像是讓CPU有2個執行緒同時運作,實則不然,其實只有單執行緒,並視情況在2個環境當中切換罷了。當有需要保密或重視安全的資料要處理(如手機SIM卡),則會在Secure World運作,透過2個模式的切換避免資料外洩或系統被破壞。因為存在Normal World的病毒,無法破壞或讀取Secure World的記憶體資料。

為什麼AMD要整合Cortex-A5在新的SoC當中?過去AMD平台相對缺乏硬體式的安全管理機制,透過整合就能快速地達到抗衡TPM、IPT( Identity Protection Technology,身分辨識保護技術)等技術的目標。且採用40nm製程的Cortex-A5面積約1m㎡,對於APU的影響較小,甚至能比AMD自行開發還要省時省力,整合自然就是當下最佳解決方案。至於Windows 8可支援ARM的TrustZone,則可能也是影響AMD合作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字:TrustZone

依照AMD的設計TrustZone技術會將需要保密的資料與一般資料做出區隔,需要保密的透過Cortex-A5(即PSP)處理,反之則透過AMD的APU運算。圖中橘色的即為需要防護的防毒軟體、電子錢包等資料處理流,而藍綠色的即為一般遊戲、上網等處理環境。但像是上網可能牽扯到資訊安全,則會在透過TrustZone之後,將資料傳給PSP晶片處理。TrustZone是介於作業系統與韌體之間的層級,而底端則是AMD與ARM各自的CPU。

PSP晶片面積很小,僅佔據SoC很小的空間,但其中仍具備獨立運作的各種資源與元件。

低功耗與主流雙平台

繼續回到現在的主角Beema與Mullins,Beema主打筆電、AIO等市場,Mullins則是迷你PC或行動裝置。兩者都有低功耗的特性,Beema預計有E1、E2、A4、A6產品線,包括E1-6010、E2-6110、A4-6210、A6-6310等型號。TDP大多在10~15W之間,且除E1外都是四核心架構。Mullins將用於行動平台,可預見效能會比較差,但TDP也會比Beema更低。共計有E1、A4、A10等產品線,如E1 Micro-6200T、A4 Micro-6400T、A10 Micro-6700T等型號,TDP只有4.5W甚至是3.95W。

根據AMD的數據,若將Beema與Kabini相比,電子閱讀、上網瀏覽、1080p影片播放等環境,大約有20%的功耗降低幅度,可望提升平台的續航力。至於效能方面,很遺憾地,AMD的絕大多數產品都僅止於規劃,即便有廠商推出,這類型產品也鮮少出現在台灣市場上。以APU的特性來說,CPU與GPU的平衡性相當不錯,相信對於重視性價比的台灣消費者來說會是有吸引力的產品,但可選購產品少於Intel陣營,一直是無解的問題。

從Mullins的功能方塊圖中,不難看出SoC已經整合大量輸出入I/O。至於內部,PSP也成為重要的組成之一。

前後代產品相比,Beema在功耗上仍有不小的進步。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hhdotjfqc0cx 的頭像
    qhhdotjfqc0cx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qhhdotjfqc0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